理论视点

今日新疆丨顿时春:新形势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11浏览次数:2191

十三五规划提出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2015 年以来,中国竞彩网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 7 个专题会议,对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进行部署和检查落实。2020年3月6日,正值全国新冠疫情严峻和抗疫高度紧张之际,中国竞彩网总书记又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这表明党中央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感和坚定意志。只有认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才能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一、促进共同富裕,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左”的误区,片面强调“一大二公”,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尽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后,我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生产力、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末,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个目标,2010年我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还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竞彩网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得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施扶贫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扶贫力度也显著增强,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截止2015年,经过37年的努力,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2015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实行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到2019 年年底 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000 万人以上。到2020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 52 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但这些成绩离十三五目标还有差距。

只有凝心聚力、善始善终,发扬钉钉子和行百里半九十的精神,才能达到十三五的全国小康社会“一个人不少、一个民族不少、一个地区不少”的预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的优越性,才能名正言顺地宣告我们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二、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新时代。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据这一判断,党中央作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一历史交汇期的重中之重,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求全领域平衡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之外,全面小康还意味着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惠及的群体必须是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

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全面小康是不全面的。因此,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是否能如期完成,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进而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改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民族平等和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消除了民族压迫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民族平等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但由于传统的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科技力量薄弱,交通运输不便,人才短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普遍落后于汉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比重,民族地区也要大大地高于内地汉族地区。因此,增强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在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扶少数民族的贫。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和贫困治理,实行旅游扶贫,开展旅游扶贫对接活动;实行产业扶贫,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三区三州”办实事“吃小灶”,统筹各类措施倾斜自十八大以来,到2019年止,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中国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因此,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攻坚工程能否如期完成,还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三区三州”在全国扶贫、脱贫攻坚大局中有特殊重要地位。

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可想而知是艰巨的,只有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使各少数民族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实现了全面小康。

四、攻克世界性难题,为人类贫困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

消除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好评,中国减贫方案和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2015年,我国使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

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方案予以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总的看,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 1 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这将确凿地证明:贫困治理的中国体系、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无可辩驳。

综上所述,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不仅具有民族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与人类关怀。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职称:副教授)